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黃帝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黃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中國古代史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中國古代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 
物道君語: “參天之木,必有其根;懷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” 中國人的姓氏,是根的印記。它提醒著你的祖根在哪裏,你的血脈從何而來。 但是你可知,古人是怎麽取姓氏?姓與氏有什麽區別?姓氏對一個人有多重要?為何現在的姓氏,隻見姓不見氏? 今日,且聽物道君為你介紹一二。 溫馨提醒:本篇文章較長,大約有5700字,閱讀時間為10分鍾,慢慢品讀。 9月10日為教師節,是從1985年開始的。但是一直有呼聲,希望將孔子誕辰9月28日設為教師節,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從孔子說起。 這位中國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人,寰宇之中無人不曉。 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代魯國大夫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 孔子姓孔,那為什麽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?哥哥叫孟皮?而都不姓孔?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,來了解一下每個人都離不開的中國姓氏到底是怎麽一回事。 姓,始祖的傳承我們在認識一個人時,禮節的要問對方姓名。“姓”指代“姓氏”,“名”指代“名字”。然而這其中卻有著極大的疑問,“姓氏”有“姓”也有“氏”,但如今我們隻答姓而忽略了氏,這是為什麽? 這要從姓氏的起源說起。 遠古時期,人們沒有姓氏,隻有稱謂,畢竟要有個專屬的稱呼才知道是誰。《史記》中記載黃帝和炎帝大戰:“軒轅(黃帝)乃修德振兵,治五氣,藝五種,撫萬民,度四方,教熊羆貔貅䝙(ch嫯,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。” 難道黃帝是帶著狗熊(熊羆)、熊貓(貔貅)和豹虎(䝙虎)去打仗的?這是戰場還是野生動物園?黃帝就不怕控製不住這些動物,傷及自身? 古代史學家已經給了我們解釋。司馬貞在《史記索隱》中說道:“教士卒習戰,以猛獸之名名之,用威敵也。”用這些令人膽寒的猛獸命名,就是來嚇唬敵人的。這和後世將部隊取名猛虎營、威虎將軍,以名號震懾對方如出一轍,假諸葛能嚇跑活仲達,人的名樹的影,聽到就令人生畏。 有讚之稱謂,就有惡名標榜。商紂王在牧野戰敗而亡,他的兩員大將並未參戰,卻得個“蜚廉”“惡來”之名,蜚廉就是蟑螂,惡來就是邪惡到來,這明顯是他人汙之。天下已是周氏的了,勝王敗寇,贏捧輸貶的流弊自古有之。這被汙名父子的後裔就是統一中國的秦始皇。 所以最早人們沒有姓氏,稱呼也是根據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圖騰和需要而命名。這些圖騰多是原始社會能接觸到的動物,如虎、鷹、熊、狼等,一些氏族部落的命名就借助這些動物的不同習風格而展開,將優名命於善者,劣名命於惡者。 地名也是命名的元素,比如我們的祖先黃帝,又稱有熊氏,得名於地名有熊,因這地方有熊出沒得名,很符合上古時代的簡單直接。建有熊國,國君少典。《國語》載:“昔少典娶於有蟜氏,生黃帝、炎帝。”可能黃、炎之爭本就是同族爭位。 此後黃帝成為天下共主,他出生於有熊軒轅丘,便有軒轅氏的名號。後來他長居姬水,因而姓“姬”。但《史記》和《路史》說黃帝姓公孫,名軒轅。這是不對的,“公孫”作為“氏”出現是在周朝,上古時代不存在這種稱謂。 值得說明的是軒轅氏的“氏”,並不是姓氏中的“氏”,而是一種類似尊稱的名號。諸如炎帝又稱神農氏,黃帝之子少昊又稱青陽氏等。他們是氏族部落政權的首領,也代表氏族根本,指代得名也實至名歸。 不過黃帝、炎帝、少昊等上古祖先是有姓可尋的。上述提及黃帝為“姬”姓,炎帝因為居薑水而取姓為“薑”。可見早期的姓大都又所居之地命名,這傳統在如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有痕跡可查。 炎黃子孫人口眾多,隻有倆姓怎麽行,就衍生出更多的姓。《國語》中說,黃帝有25個兒子,分化成12個姓,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任、荀、僖、姞、儇(xu䁮)、依。有姓這些姓的人,說明祖先與炎黃的脈絡很近,是地道的“中國人”。 這是記載中,姬、薑姓後的第二批姓,自此一步步分化增加。史書上記載或許是人為的演繹和歸納,可能實際發展與記載有一定距離。但塑造相同的祖先,產生同根的血緣脈絡是先秦時代共識,解釋了儒家體係下為什麽能出現“人不獨親其親”的傳統,也使得天下共主周天子有了能夠分封天下的依據。 因為一些氏族命名由圖騰決定,這個傳統也自然延續到姓的選取上。尤其是對於一些事物取作姓,如馬、牛、花、林、毛、風等,包括自然界的動物、植物和環境,很符合原始人的文化表達。 氏,彰顯家族背景如果說姓是血緣文化的鮮明體現,氏就是和土地綁定的。《左傳》中:“天子建德,因生以賜姓,胙(zu㲯而命之氏。” 胙就是賜與、分封。也就是說分封的土地的人才有氏。可是貴族世輩綿延,地總有分完的時候,命氏的原意就改變了,成為身份貴賤、社會地位高低的標簽。 這可以歸納為法則:諸侯以國為氏;諸侯之子稱公子,公子之子稱公孫,公孫之子就不再用諸侯的氏了,需要另外起別的氏。起新氏的依據就是他的上輩祖先的“字”,這裏說的“字”就是名字的“字”。因此可能古人名字的每一個字都有可能發展成氏。 周天子都是姬姓周氏。然而周天子為王,分封天下,產生爵位,因此王叔、王子、王孫從封號變成了氏;諸侯後世的公子、公孫也變成氏。還有直接用被封的爵名當作氏,如夏侯、苴子等,甚至有直接用爵為氏的,如王、公、侯等。士大夫大都以封邑、封地之名為線索取氏。最後就是貴族後諡號,後人以諡為氏,如莊、嚴、敬、康等等。 此上是貴族取氏,那麽平民呢?其實更為簡單,基本上就是以他的職業取氏:屠夫就取屠為氏,製作陶器的工匠就以陶為氏,駕車的就將車當作氏。這和西方人起名類似,車夫叫Carter,鐵匠叫Smith;另外庶民也會將地名當作氏,但都是很小的指代地名,比如東郭、南郭等。 不難發現,根據一個人的氏就大概了解他家事幾何,身份等級,秩序井然。氏的存在是封建社會的必然結果。 姓氏合並,天下再無姓既然古代有姓有氏,為什麽後來沒有氏了? 具體說應該是姓氏混淆後,氏就取代姓,被流傳下來。我們姓名中的姓,這份源自祖先的傳承,其實本是流傳下的氏。所以不是人們沒有了氏,而是沒有了姓,氏就直接被當作姓了。 錢大昕評價這個問題:“秦滅六雄,廢封建,雖公族亦無議貴之律,匹夫編戶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。漢高帝起於布衣,太公以上名字且無可考,況能知其族姓所出耶?故項伯、婁敬賜姓劉氏,娥姁(x嫯後,亦不言何姓。以氏為姓,遂為一代之製,而後世莫能改焉。” 這段話為姓氏合並蓋棺論定。漢朝的統治者不是出身貴族,再延續老規矩豈不是揭自己老底!之前也太過張揚,這位流氓成的居委會治保主任,想再攀龍附鳳編家事也於事無補,索就徹底取消這套體係,也是省事了。 但把帽子都扣在劉邦頭上,也是嚴重了。姓氏係統是與封建社會綁定的,為的就是尋血緣、看出身,以此來判斷森嚴的等級而進行分封。既然秦始皇已經統一天下,就沒有必要再依靠這一套姓氏體係來分封了。 另一方麵也糾正了常識錯誤:將先秦認為奴隸社會,秦到明清是封建社會,這也是不準確的。 封建的意思就是封邦建國,天子將“天下”的土地分封給諸侯,封給諸侯的部分為“國”;諸侯再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旗下的士大夫,士大夫得到的叫“家”,因此才有《大學》中講的:“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的”的道理。這是真正“修齊治平”的由來。 在秦皇統一華夏前,一些國家已開始實行郡縣製。而在實行郡縣製君主集權後,天下歸一,不再封地封爵,所謂封爵隻是榮譽加銜和賞賜收入,不會讓大臣實際操控當地政治軍事。皇帝是一切土地的擁有者,自秦統一六國到清隆裕太後攜溥儀退位,這段時間應該叫帝製律令製社會,而非封建社會,姓氏體係也就自然瓦解了。 門閥,姓氏的貴賤魏晉南北朝時期,由於門閥的出現,姓氏再次成為判斷身份等級的徽號。 門閥製度,李商隱的詩句就有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”為何是王、謝家呢?因為魏晉時的門閥大宗就是王、謝、袁、蕭,他們的族人不光官居高位,更是財閥巨賈。 門閥製度的形成是曆史發展的必然。漢朝並沒有科舉製度,選拔人才是察舉製,即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、選取人才,推薦給上級,再經過考核後任命官職。這已比“世卿世祿製”進步,但察舉舉孝廉的標準不一,完全由官員界定,易生舞弊。 如此一來官僚集團相互勾結,成為高官。官二代依然相互舉薦,繼續把持朝政。加之東漢皇帝除前三帝外,大都懦弱無能,要麽從於外戚,要麽從宦官。這些門閥家族們才是國家政治經濟的核心。 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,世族顯赫的士族要與庶民分割清楚,以彰顯自己高貴的身份。 國家就是由幾個極盛的閥閱大戶把持著。尤其是東漢末年的南方,沒有他們的支持,就沒有政治穩定,皇家也不得不縱容他們,《世說新語》中石崇與王愷鬥富的故事就很代表。 石崇本是地方門閥,到了洛陽聽說外戚王愷是富豪,有心跟他比富。聽聞王家用糖水刷鍋,他就命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。事一傳開,石崇名極。王愷不服,二人比絲綢屏障,王又敗了。 他實不甘心,為了炫富,向外甥晉武帝幫忙。晉武帝把宮中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。有了皇帝幫忙,王愷底氣十足,請包括石崇的一幹人來家中擺宴,為的是顯擺珊瑚,奚落石崇。眾人觀之皆讚,唯石崇不屑,順手抄起鐵如意,把珊瑚砸個粉碎。 王愷怒不可遏,皇上賜的怎麽就毀了,正要發作。石崇說:“不必生氣,還就是了。”便叫家人把收藏的珊瑚樹搬來,不一會搬來幾十株,三四尺的就有七八棵。王愷傻了眼,隻得在這鬥富鬧劇中認輸。 主儉樸的禦史中丞傅鹹,上疏晉武帝。認為這種奢侈浪費會貽害國家,驕奢逸不以為恥反以為榮,何以立國?晉武帝看後,不作聲張,因為他知道自己解決不了問題,國家經濟和政治脈絡都控製在門閥手中。逾製之事在後世一定被抄家殺頭,但在六朝,皇帝根本不予理睬,任由這些門閥間肆意,不然屁股下麵這把椅子可能就坐不安穩了。 這個時代的士大夫們真不可一世。衣冠南渡後,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,被王導接到南方登基,朝中四分之三的官員皆與王家相關的人。司馬睿也很識趣,給予極大的權力,才有“王與馬,共天下”之說。 “馬”指皇帝司馬氏,“王”就是曆史聞名的門閥——琅琊王氏。此家族上溯周桓王二子,王子成父,姓姬,氏王子,名成父。《新唐書》中將秦國名將王翦作為琅琊郡臨沂王氏家族的始祖,東晉的王導、王敦,書法家王羲之,臥冰求鯉的王祥,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等皆出此門。 但此前由氏分別出身貴賤,現在姓氏合並了,如何區別? 不難發現,姓氏前麵加了一個備注“琅琊”。這是個地名,本世族集團興於此處,也隻有這些地方的王氏是名門望族。琅琊王氏、太原王氏源於一支,其他地方的王氏就不是望族。謝安的陳郡謝氏,袁紹的汝南袁氏,蕭衍的蘭陵蕭氏等都是著名閥閱,後人泱泱不絕為社會中堅。 這種命名方式被稱為郡望,“郡”是行政地區,“望”指名門望族,郡望就表示某一地域內的名門大族。 署名時將籍貫置於姓名前,填表中的籍貫一項均是此傳統延續。 姓氏深奧的講究先秦時,男稱氏、女稱姓。氏代表著社會地位,女子出嫁之後,就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夫的氏,來表明身份。所以氏是地位彰顯,姓指血緣來自何處。 魯桓公的夫人,是齊僖公之女,齊國君是薑子牙之後,因而姓薑,生於齊國,所以在出嫁前稱“齊薑”。後嫁魯桓公,冠以夫氏,改稱“魯薑”。她後上諡號“文”,可稱“文薑”。 姓還有一個作用,就是同姓不婚。也就是說,同氏不同姓者可以通婚,同姓不同氏者不可通婚。這是擔心近親結婚的問題。《左傳》中就說: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。”看來優生的道理自古有之。 當姓氏混淆、門閥製度盛行後,記載世係家譜的譜牒出現了。讀書人仕途不順,幹脆為高門大戶編撰譜牒。為彰顯門庭,這些譜牒往往帶著攀龍附鳳的成分,有時又被政治權力影響,《百家姓》開篇為趙,也是因成書於北宋的皇帝姓趙。 唐代編修《氏族誌》時,將崔、盧、李、鄭列為第一等。唐太宗看後大發雷霆,要求以皇族為首,外戚次之的順序重新編寫,就是把和李家打天下的關隴集團的門第提高,鞏固當下統治。而崔等山東四姓在建唐時並無功績,直接被降為第三等,招誰惹誰了。 唐在祖先那裏也做文章。李唐政權是西魏八柱國李虎後人,有鮮卑族血統,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,為避名諱,唐宋把老虎稱大蟲。然而這樣祖先並不光耀,於是李唐政權自稱隴西大姓,把老子李耳當作遠祖,這是不太可能的。就像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。為什麽碰瓷中山靖王,因為劉勝這家夥有一百多個兒子,後人太多,渾水摸魚容易,實在臉上貼金。 這金要是貼的聰明也是美談。漢末高士李膺,不輕易和人見麵,除名士和同家之好者全部擋駕。此時孔融隨父進京,想一觀高人風采,就對李家丁說自己是與李家通好的子弟。不過當李膺第一次看到這個十歲的小孩,也是一臉詫異,問孔融兩家幾時交好?孔融說:“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,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。”孔融巧用“孔子問禮於老子”典故,傳為佳話。 如今,中國人還是有認祖情節。可以認為是中國血緣傳承宗族文化的特色,不僅抬高自己身價,還增加幾分榮耀自豪,哪怕是牽強,還是總想著往上靠一靠。 《清稗類鈔》中有故事,名叫秦大士的人,覺得自己姓和秦淮河首字同,特別自豪,作詩《遊秦淮》:“興亡莫漫悲前事,淮水而今尚姓秦”,得意的不行。後來詩人袁枚與他共遊西湖,看到嶽王墳前跪著的秦檜像,人們又讓秦大士題詩,秦很是尷尬。袁枚就戲謔的替他寫個對聯:“人於宋後羞稱檜,我到墳前愧姓秦”。自吹自擂還是少些好,不然自己可能接不住。 不過有姓確實代表榮耀,比如皇帝賜姓。隋唐演義的徐懋功,史書稱李勣。他早期率部投唐,成為開國的元勳,被高祖賜姓李,後來又避李世民的諱,把世字拿掉,名字就改為李勣。 姓氏還隨著政治發展而改變。北魏鮮卑拓跋氏政權,在孝文帝改革後從拓跋氏,改為元氏、長孫氏,孝文帝從拓跋宏改為元宏。這是少數民族政權傾心漢化,順應文化,利於統治所作出的積極舉措。 不僅如此,拓跋氏還和黃帝掛鉤,黃帝以土德王,鮮卑稱土為“拓”,稱君主為“跋”,以土為君主的國家,自然源自黃帝。 意識流的解釋誰都不會信,但作用使然。將自己和華夏祖先關聯,為的是能夠服膺中原民眾。雖然少數民族以武力征服中原,但在文化上做了漢儒文化的俘虜。硬實力和軟實力相爭鋒,終究能以柔克剛。 姓氏的趣事很多,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也有。古代日本平民是沒有姓的,姓同樣代表出身。 明治八年,日本頒布《苗字必稱令》,要求所有人一律名前冠姓,各種事物都被用來當姓。 尊崇傳統的,起姓“藤原”;尚武的取古武士之姓,如“本多”;居山穀者姓“山口”……有趣的將“我孫子”做姓。還有人取姓“犬養”,被刺殺的孫中山好友,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就是這個姓氏。 中華姓氏, 本是同根生華夏民族,炎黃子孫,總是有著血緣從屬一脈的情節。這符合儒家的傳統,一脈血緣,就使得統治者更有著一統天下的正當和親切感。 想法很好,現實需要後人基於政權的附會。在漢朝極多,焚書坑儒後,文化亟需複興,考究的、傳說的、正史通論、風言野史都被囊括,建起同根發展的脈絡。先人之事,上千年前,哪怕淵博如太史公,也無法回避局促,因此《史記》被評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。 《離騷》內涵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,加之羋大夫的卓越文采和胸襟的浪漫詩歌。照應《史記》中很多情節是編的,對比《竹書紀年》有大量史實差異,且後者有相應文物對照,更被史學界認可。 太史公編了什麽?一部分就是姓氏由來,說源自三皇五帝,一輩輩排下來的族譜有模有樣,歸根不過是為統治者找到權力正統的依據,也是人們尋根尋祖所需要的。 但研究姓氏學的人,若不參照族譜和《世本》、《史記》等史載,又何從下手?有記便不會完全子虛烏有。 百家姓第一句,趙錢孫李的前三姓都可以溯至黃帝。 趙:黃帝-昌意-顓頊-(顓頊四子不定)-女脩(女,皋陶之妻,吞玄鳥卵而生大業)-大業-伯益(舜賜姓嬴,是秦、趙、徐、梁國君之祖)-……-造父(封趙地)-趙氏 錢:黃帝-昌意-顓頊-(顓頊四子不定)-吳回(娶女嬇,孕三年不能分娩,剖腹得六子)-彭祖-……-彭孚(任錢府上士,掌管錢財)-錢氏 …… 為顯國威,將敵對的遊牧民族也納入體係。匈奴傳是夏朝後裔,要說商滅夏後有部分人逃到北方是可能,要說匈奴就是自此繁衍的實在牽強。 從對姓氏脈絡記載就很明顯,摻雜神話傳說。統治者說自己是炎黃後裔有號召力,自己就開始了杜撰。這種事至今依然,說自己是孔府後人、嶽飛後裔特別自豪;要是秦檜、魏忠賢後輩,那是太尷尬。血緣無法改變尤已,當初甘願當魏忠賢幹兒子的後輩,一定不願說出口。這也反映中國的血緣文化的傳統,麵對祖輩的榮耀,再落魄也是值得顯擺。 說姓氏的問題,更多是希望從伴隨我們一生的姓氏中,一窺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和血緣文明的核心,發現前人的偉大,繼承並發揚其中智慧。 來解釋開篇問題,為何叫叔梁紇?看過全文或許已有答案了。 孔家是殷商後人。叔梁紇,子姓,孔氏,名紇,字叔梁,魯國郰(z卵)邑大夫。孟皮也是子姓,孔氏,名皮,叔梁紇的長子,人稱孟皮或伯皮。類似姬昌長子叫伯邑考。 叔梁紇先娶施氏,九女無子。後娶妾生子孔皮。但他有足疾,不能主祭祖。叔梁紇72歲時娶18歲顏征在,伴隨麒麟口吐玉書征兆,生子孔丘,也就是孔子。 因此,中國人的姓氏,在漫漫數千年的時間裏,傳承、演變、更替。但是,對於每個人來說,姓氏依然是我們身上最重要的標誌。 它記錄著,我們的根在哪裏。它銘記著,先人們鐵馬冰河的過往。它提醒我們,勿失勿忘,血脈深處的勇敢、善良與堅韌…… “笑問君從何處來?” 如果歲月是條長河,你我亦能溯源而上,與先人們相逢。那麽,姓氏便是我們彼此相認的依據,告訴著彼此:不要忘記昨日的來處,才是抵達明天的希望。 文字為物道原創,轉載請聯係作者。 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 |